在星沙城區(qū),星沙大道貫通南北,向北,連接著湖南省最大的生態(tài)濕地湖泊——松雅湖;向南,連接著千億級園區(qū)——長沙經(jīng)開區(qū)。從高空俯瞰,星沙大道猶如一條筆直的玉帶,將周邊的居民小區(qū)、公園、學校、醫(yī)院、企業(yè)串聯(lián)起來,一頭連著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,一頭連著城市生活,見證著長沙縣的高質量發(fā)展,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美麗宜居星沙鳥瞰圖。長沙縣文明辦 供圖
這條道路,是民生之路,亦是長沙縣將縣域經(jīng)濟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一條善政之路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:“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(xié)調的現(xiàn)代化”。星沙大道,大道至簡。長沙縣,這座筑起經(jīng)濟高地的中西部“模范生”,在通往民生幸福的“康莊大道”上,同樣踏足留印,步履鏗鏘。
“倉廩實而知禮節(jié),衣食足而知榮辱。”長沙經(jīng)開區(qū)黨工委書記、長沙縣委書記付旭明指出,要傳承踐行“親民厚商、崇實尚新”的星沙精神,全力創(chuàng)建全國文明城市,讓“厚德星沙”深入人心,凝聚起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蓬勃力量,以不斷升級的城市文明導引趕超跨越的經(jīng)濟騰飛。
近年來,長沙縣在“富口袋”的同時,始終將“富腦袋”作為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的出發(fā)點和落腳點,堅持外增“顏值”、內練“氣質”,以看得見的惠民之舉、摸得到的利民之措,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(shù)不斷提升。
行走星沙,隨處可見市民幸福的笑容。長沙縣文明辦 供圖
如今,行走星沙,推窗即景、開門見綠、出門進園,小巷干凈有序,農(nóng)貿市場提質升級,城市驛站便民惠民,文明實踐遍地開花,這座連續(xù)17年獲評“最具幸福感城市”的幸福之城,已然滿城文明風,滿目皆新景。
文明新風,引領蝶變
行走星沙大道,用雙腳探索,貼近城市的呼吸,感受這里獨特的氣質。
漫步至巷子口,你可以看到日新月異的城市變化,也可感受到熱氣騰騰的百姓生活,文明就在這里鋪展開來。
南塘記憶文化墻,吸引不少居民駐足觀看。湘龍街道 供圖
“路面寬敞多了,還新裝了石凳子和文化墻。”如今走在湘龍街道南塘路上,這條之前車輛亂停亂放、路面坑洼破損、環(huán)境“臟亂差”的街巷已經(jīng)煥然一新,文化氣息撲面而來,成為了居民家門口的“幸福路”。
綜合施策,久久為功。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的過程,也是解決城市頑疾、補齊功能短板的過程。長沙縣統(tǒng)籌功能布局、提升建設品質、突出管理提檔,全面實施“文明創(chuàng)建三年行動計劃”,抓實“一月一主題”專項整治,打造示范路36條,改造老舊小區(qū)72個,規(guī)范農(nóng)貿市場28個,推進81條“百街千巷”環(huán)境綜合整治提升。
如今,住房改造后的小區(qū)加裝了電梯,門口修繕了花園,“百街千巷”煥顏升級,主次干道“增花添彩”,農(nóng)貿市場環(huán)境綜合提升,“菜籃子”里拎出了滿滿幸福感......
長沙縣新安路橋下,坐落著一個生機盎然的“橋下公園”。楊欣雨 攝
“沒想到橋下也能變公園,現(xiàn)在每天早晚帶著小孫子一起來這里散散步,和朋友們一起在這里下下棋,好不愜意!”創(chuàng)文明城市,辦百姓實事。長沙縣探索出“橋下+”空間改造模式,深耕精細管理,利用橋下空間引入惠民設施,融入文明底蘊。新安路橋下的橋柱上,繪畫著“關愛留守兒童”“移風易俗”等文明宣傳圖,彰顯“文明涵養(yǎng)力”,漓湘路橋橋下變身為環(huán)衛(wèi)車輛管理基地,為“城市清潔師”尋得了一處遮風擋雨的“新家。
從“灰色”地帶到城市“活力”空間,從“隱秘角落”到市民游憩的“幸福客廳”,一處處橋下空間從城市“邊角料”為身邊“小美好”,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不斷提升。
“湖湘好家風故事分享會”現(xiàn)場,精彩的文藝表演獲得臺下陣陣掌聲。龍莉 攝
涵養(yǎng)文明新風,提升文明質效,近三年來,一系列文明素質提升工程在長沙縣百花齊放、百舸爭流——開展“奔赴吧 星雷鋒”“領航的旋律”等系列活動,承辦全省“湖湘好家風故事分享會”,以好的家風帶動社風民風;推出“我有六大文明氣質 共創(chuàng)全國文明城市”打卡行動,吸引參與人次超50萬;發(fā)布《“我?guī)ь^ 我示范”文明承諾書》文明倡議,接力人次超32萬;拍攝文明星沙365系列短視頻,累計播放量達2000萬;開展“新時代好少年”“文明家庭”“文明校園”評選活動,推評省市級“新時代長沙好少年”13人、省級文明家庭3戶,省級文明校園2所……
如今,走在星沙街頭,城市建設日新月異,文明風尚浸潤人心,這座城市讓人開心,舒心,且安心。
文明之種,落地生根
冷可取暖、熱可納涼、渴可喝水、急可如廁、累可歇腳、傷可用藥……行走在星沙大道,有這樣一個地方,無論是勞碌的戶外工作者,還是匆忙的城市旅人,都能輕松在此找到一處暖心“歇腳處”,這里便是城市驛站。
星沙驛站涼塘站內,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們正在此處歇息納涼。章帝 攝
近年來,長沙縣積極推進星沙驛站的選址、建設,目前,已投入2500萬元,在城區(qū)建成并投入使用9座星沙驛站。
街頭巷尾,一座座驛站交互成網(wǎng),一磚一瓦筑起溫馨的港灣,鋪就了城市濃厚的文明底色。“以前熱了靠樹蔭、下雨沒地躲,現(xiàn)在這個驛站有地方坐、有空調、有水喝,真是好地方!”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張潢豎起大拇指,小小的空間,為戶外工作者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開辟出一片溫暖的港灣。不僅如此,這里也成了夏日市民們休息納涼、“寶媽寶爸”遛娃、暑期孩子們閱讀學習的好去處。
在長龍街道,“中國好人”唐林工作室與長龍驛站緊密結合,好人宣講、閱讀觀影、志愿服務、知識科普等品類豐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依托陣地火熱開展,文明實踐觸角不斷延伸,打通著服務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截至目前,全縣已全面建成(提質)1個縣級實踐中心、18個鎮(zhèn)(街道)實踐所、217個村(社區(qū))實踐站,這些陣地里吹起的文明新風,正厚積成勢,匯聚成為影響城市發(fā)展進步最深沉、最持久的精神力量。
長沙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織孩子們開展籃球課。張雨星 攝
“真是件了不起的大好事!大事實!”在長沙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,“大孩帶小孩”文明實踐助學育人教育關愛活動獲得家長們的一致認可,暑期培訓班課程設置豐富多樣,在這里,小孩學得快樂,家長放心安心,參與講習班的大學生同樣也收獲滿滿。
走進長沙縣各地的講習班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除作業(yè)輔導、科學實驗、文學閱讀、藝術創(chuàng)作等“內課堂”外,實地研學、戶外探索、志愿服務送清涼等“外課堂”也在不斷擴充。各職能部門、社會機構、愛心企業(yè)也紛紛參與其中,為孩子們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內容和設施。自2018年以來,長沙縣“大孩帶小孩”假期講習班文明實踐項目已累計開班957個,入班學生44205人。
余家坳“村民夜校”正開展好家風故事分享會。開慧鎮(zhèn) 供圖
已連續(xù)開班12年的開慧鎮(zhèn),今年也為一大批“神獸”提供了暑期好“趣”處,“假期講習班深受家長們歡迎,現(xiàn)在都處于‘供不應求’的狀態(tài)了。”開慧鎮(zhèn)相關負責人表示。除此之外,為滿足群眾需求,余家坳“村民夜校”定期開講,發(fā)起者繆曼聰表示,近年來,夜校通過開展好家風故事分享會、歌舞、朗誦、二胡培訓等形式,讓鄉(xiāng)風文明活起來、火起來。
在長沙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(田漢文化園)內,2024年首期“紅領巾講解員”夏令營火熱開班。果園鎮(zhèn) 供圖
近年來,長沙縣持續(xù)推進農(nóng)村精神文明建設,讓文明新風滲透到每個角落。安沙鎮(zhèn)通過推廣“紅白理事會+村規(guī)民約”模式,開展村(社區(qū))“積分銀行”示范創(chuàng)建,聘請網(wǎng)格員為移風易俗監(jiān)督員,每季度公布一次移風易俗“紅黑榜”,推進移風易俗、倡導文明新風;果園鎮(zhèn)聘請優(yōu)秀花鼓戲演員,免費為適齡學生開展戲劇、戲曲培訓,傳教湖南傳統(tǒng)戲曲湘劇和花鼓戲,已培養(yǎng)“小戲骨”600余名,4名學生榮獲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“小梅花獎”......
截至目前,長沙縣已創(chuàng)成全國文明村鎮(zhèn)7個、省級文明村鎮(zhèn)9個、市級文明村鎮(zhèn)52個、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(zhèn)覆蓋率達76.37%。鄉(xiāng)風文明在長沙縣廣袤的農(nóng)村落地生根,文明之花在田野盛放,村民們“身有所棲、心有所寄”,滿眼皆美景,抬頭見文明。
沃土之上,但見花開
“我把他們當自家娃娃,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平平安安的。”每天早上七點,“湖南好人”陳小明都會準時出現(xiàn)在學校門口,常態(tài)化開展愛心護學,如今的“護學崗”在他的帶動下,從“一個人”壯大成了“一群人”。
“湖南好人”陳小明在長沙縣百煕實驗學校門口護學。長沙縣文明辦 供圖
前不久,長沙縣遭遇長時間強降雨天氣,在暴雨中,“星沙好人”陳槐在水中浸泡兩小時,往返推動救援艇成功撤離700名被困師生;在黃興鎮(zhèn),“湖南好人”熊年自費成立免費書屋,14年間受益師生達2萬多人次;在泉塘街道,26年來,“湖南好人”許冬花為周邊居民義務理發(fā)次數(shù)超過萬次,成為鄰居心中的“最美理發(fā)師”……
“與善人游,如行霧中;雖不濡濕,潛自有潤。” 一位位道德模范、榜樣典型,是擺在眼前的“精神富礦”,無聲潤化心靈。在星沙“好人文化”已成為城市的鮮明底色,先后涌現(xiàn)出1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、16個“中國好人”、1個“感動中國”人物、3個湖南省道德模范、51個“湖南好人”、3個“感動湖南”人物、59個“長沙好人”和11個長沙市道德模范。
2019年,唐香毓(中間紅衣)隨父親(右二)唐林第二次西藏慈善之行合照。唐林 攝
今年7月,“中國好人”唐林出發(fā)前往西藏,為那里的孩子們送去物資與溫暖。2011年,唐林發(fā)起“嚶鳴直捐”慈善活動,為湖南湘西、西藏、新疆等地困難學生提供一對一的物資援助、心理輔導等,至今幫扶人數(shù)達280余人。他組織開展的“暖冬行動”,今年已是第13個年頭,為偏遠藏區(qū)的孩子募集和捐贈冬衣、手套、鞋子等超20萬件、助學金400余萬元。
家風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。“6歲開始,爸爸便帶著我一起做慈善,這件事我會一直堅持下去。”今年暑假,“新時代長沙好少年”唐香毓隨父親唐林再度啟程,用21天時間去到十余個地區(qū),再一次為藏區(qū)的孩子們帶去溫暖。
和“暖冬行動”一樣,如今,一批批常態(tài)化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在這座城市百花齊放,讓“文明星沙”這幅畫卷更加厚重又溫暖。在金井鎮(zhèn),“金牌嫂子”們身穿紅馬甲,一次又一次為困難群眾送上溫暖與幫扶;在泉塘街道,“鄰里幫幫團”承包了社區(qū)的大小事,讓志愿服務與群眾需求無縫對接。在福臨鎮(zhèn),聚焦“一老一婦一幼”,“溫暖餐桌”“織女計劃”“零花錢計劃”等系列文明實踐品牌為他們送去陪伴、溫暖與關愛......
金井鎮(zhèn)“金牌嫂子”志愿服務隊伍逐漸壯大,讓“新時代文明實踐+”落地開花。王簫 攝
近年來,長沙縣已組建了理論宣講、移風易俗、普法宣傳等14支專業(yè)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、18支志愿服務隊、217支志愿服務分隊,注冊志愿者20.87萬人,服務時長達240.05萬小時,“文明實踐志愿紅”成為了星沙的“流行色”,文明城市創(chuàng)建已走向“全民合唱”。
三湘首善之地遍結“文明碩果”,回望走過的足跡,全縣精神文明建設的每一步都堅實有力;眺望未來的征途,我們堅信在星沙大地上,文明之花會愈加絢爛,文明碩果會掛滿枝頭。(來源:長沙縣文明辦 記者 鐘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