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湘西古丈縣,陳吉軍(左一)和志愿者一起看望困境家庭。

走進雷鋒紀念館,陳吉軍和公益小天使們一起學習雷鋒精神。
紅網(wǎng)時刻新聞記者 彭超 長沙報道
脫下一身戎裝,他堅定地走上公益之路,這一走就是16年。
2008年投身公益以來,他先后獲得助人為樂類“湖南好人”、湖南省優(yōu)秀志愿者先進個人、長沙市最美志愿者、長沙市雷鋒式義工等榮譽。他是陳吉軍。
在剛剛結(jié)束的2024年全國高考中,陳吉軍在考點外開展各種志愿服務,為考生及家長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。這幾天,陳吉軍又計劃著為另一群未成年人奔走。“我們準備暑假帶20個志愿家庭去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(xiāng)高團村結(jié)對幫扶,需要提前安排。”陳吉軍說。
在農(nóng)村,許多父母因為長期在外打工,無法照顧子女而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照看,這些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。2014年9月,陳吉軍成立了長沙市朝暉青少年公益發(fā)展中心,并入駐長沙市青年社會組織孵化中心。中心成立之日起,朝暉青少年公益發(fā)展中心就十分關注偏遠農(nóng)村少年兒童的成長。從2015年到2020年期間,朝暉青少年公益發(fā)展中心每年都會組織和帶領長沙的愛心人士和志愿者走進湘西、懷化等邊遠山村,開展關愛和陪伴留守兒童專項活動,累計開展活動22次,直接服務兒童達3000多名。
2014年11月,在陳吉軍的堅持努力下,朝暉青少年公益發(fā)展中心承接了“中國公益小天使”項目。
公益小天使項目主要圍繞環(huán)保、文化、關愛、健康、文明五個方面開展社會公益實踐活動,讓更多孩子從小了解公益、參與公益。通過引導和實踐,加強孩子“愛的教育”,讓孩子懂得“愛”,善于發(fā)現(xiàn)“愛”,樂于分享“愛”。從2014年11月份以來,朝暉青少年公益發(fā)展中心共在全市9個社區(qū),7個學校里直接服務青少年兒童86000余人次,開展活動1400余場。參與志愿者7000人次,服務志愿時長6000余小時。
陳吉軍出生于一個軍人家庭,外公、父親、叔叔,還有家里的兩個哥哥,都是部隊軍人。這樣的成長環(huán)境,也讓陳吉軍從小就對軍旅生活充滿向往。1999年,陳吉軍如愿進入南海艦隊服役。2008年,陳吉軍從部隊退伍,回到家鄉(xiāng)湖南。
本著軍人的情懷,2008年,陳吉軍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,一起走上了志愿反扒的道路。6年期間,他帶領反扒志愿者開展各項志愿者活動1200余次,協(xié)助抓獲扒竊犯罪嫌疑人316人,為失主挽回經(jīng)濟損失達50多萬元。
“公益真正的力量,是通過自己的行為,影響更多的人參與公益,傳播正能量,進而構建一個更美好的世界。”在陳吉軍的影響下,兩個孩子也加入了公益的行列,成為志愿者。陳吉軍會帶著他們參與社會實踐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。“從小接觸公益,對孩子們認識和理解社會具有很大的幫助,他們能從中區(qū)分是非善惡,樹立正確的價值觀,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。”這是陳吉軍樸素的教育觀。
慈善好似一把傘,可以為人擋風遮雨,仁愛猶如彩虹,風雨過后現(xiàn)出美麗。盡管在公益的路上走得有些艱難,但陳吉軍從未想要放棄。“我覺得自己收獲很多,比如生活中有那么多以前沒有發(fā)現(xiàn)的美好,公益能給這個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,這個社會也會因為愛心變得越來越好。”陳吉軍笑著告訴記者。
既然選擇了遠方,便只顧風雨兼程。
“我希望,在公益的道路上能一直走下去。”這是公益人陳吉軍的追夢赤子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