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江風光帶河西段對比圖。圖片來源:田年經 攝
木魚湖公園對比圖。圖片來源:田年經 攝
河東湘江風光帶一大橋頭對比圖。圖片來源:田年經 攝
湘潭經開區(qū)對比圖。圖片來源:田年經 攝
那時,木魚湖公園還只是一片低洼的菜地;萬樓的地塊還是黃土地。
那時,建設路口的君子蓮雕塑處還沒有湘潭中心的高樓大廈;湘潭經開區(qū)的大道兩側,還沒有高樓聳立的景象。
……
隨著城市發(fā)展和“三化兩拆兩改”的推進,湘潭日新月異,被注入了新活力。而這些城市變遷的故事,都被濃縮在攝影師田年經的鏡頭里。
自2006年起,他專注拍攝湘潭城市變化。作為“爬樓黨”,在沒有采購航拍飛行器之前,他經常要為尋找一個好機位,背著十幾斤的攝影器材爬樓,俯拍這座城市。在新老照片的對比中,他用鏡頭記錄下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,訴說這座城市發(fā)展的故事。
湘潭今昔,鏡頭為證
田年經的本職工作,并不是攝影,而是一名規(guī)劃工作者。2006年,他從消防部隊轉業(yè),進入市城鄉(xiāng)規(guī)劃局工作。與工作性質有關,他常常在大型建設之前,進行拍攝。
田年經說,知曉哪些地方要開展公園等重點建設后,他便會前期著手,對這些城市地標、重要的建筑物、公園進行有計劃地拍攝。
為了讓人們一目了然,田年經執(zhí)意在同一地點、同一位置進行拍攝,讓圖像形成新舊對比。
9月14日,站在滴水湖公園,田年經還清晰地記得,在改造之前,滴水湖公園所在的位置是一大片菜地,中間有一口魚塘。如今,這里建成了環(huán)境優(yōu)雅的滴水湖公園,成為市民休閑散心的好去處。而道路兩旁,之前沒有蓋房子,如今高樓林立。
這11年里,田年經常常背個相機,穿梭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。三大橋橋頭、沿江風光帶、湖湘公園、萬樓、建設路口君子蓮雕塑、火車站、東方紅廣場、窯灣、平政路等重要的節(jié)點,都被他捕捉在鏡頭里。
透過他的鏡頭,可見三大橋橋頭,之前電線亂搭,廣告牌亂掛,顯得破敗不堪。現在通過“大美湘潭”建設,房屋立面改造,交通更加規(guī)范,道路干凈整潔。
“如今萬達廣場所在的位置,之前是野鴨坡變電站。”2010年,田年經特意在萬達廣場建設之前,站在湘潭廣電大樓,拍攝湘潭大道兩側的場景。如今萬達廣場建成,田年經拍下新的照片進行對比。他不禁感嘆城市核心區(qū)域建設的成就、他的生活與湘潭這座城市,正在一天天發(fā)生變化。
11年里,田年經持續(xù)跟進多角度拍攝城市發(fā)展進程,共拍攝了300多組對比照片。光是存儲這些照片,就占據了他幾個內存1T或2T的移動硬盤。
同一位置拍攝 見證城市變遷
多半情況下,田年經選擇高層建筑等有代表性的地標作為參照物。這樣新舊圖片對比,更加一目了然。縱然是同一個地方,田年經也嘗試從不同拍攝角度進行拍攝。
“從時間上來看,隨著窯灣歷史文化街區(qū)的建設,窯灣的變化很大。最初拍攝窯灣,俯拍視角下的窯灣,屋頂鱗次櫛比,密密麻麻,而現在變化很明顯。”在窯灣拍攝中,田年經以典型的歷史建筑——潭寶汽車站為典型參照物。為確保構圖一致,田年經在拍攝巨變的圖片時,會將早些年拍攝的圖片沖洗出來,對應著圖中的參照物進行拍攝。
有些圖片中,要找尋參照物并非易事。他通過實地走訪,反復確認,最終拍出同一位置的對比圖片。
去年下半年平政路征拆過程中,田年經購置了一臺航拍飛行器,拍攝更加方便。他以湘江為參照物,拍攝了一組平政街征拆前、征拆中、征拆后的圖片。“每個攝影師的拍攝風格不同,取景也不同。我所拍攝的平政路,盡可能站在同一個位置,采取同一構圖進行定點拍攝。這樣,盡可能更好地進行新舊對比。”
擁有了航拍飛行器之后,盡管不再需要爬樓,但田年經的拍攝卻比以前更勤了。“人是會遺忘的。湘潭這些年一直變化很大,日新月異,但到底變化有多大,人們光憑記憶,很難獲得直觀感受。”田年經認為,圖片所具備的直觀性,更能喚起人們的回憶,激發(fā)人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之情。
目前,田年經正在整理近年來拍攝的圖片,并將這一系列“日新月異”圖片,分為“巨變”與“藍圖”兩個篇章。前不久,部分圖片還入選了“偉人故里 大美湘潭”攝影作品展。(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曾明輝 攝影 田年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