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橢圓的穹頂,潔白的艙身。9月14日,記者走進華容縣人民醫(yī)院康復醫(yī)學科高壓氧室,高壓氧艙猶如太空艙般靜靜佇立。主治醫(yī)師楊麗萍坐在艙外控制臺前,通過艙內監(jiān)控與對講系統(tǒng)與患者溝通,安撫患者情緒,保障治療效果。
19年來,楊麗萍在高壓氧室“守艙”盡責,幫助7.8萬名患者康復。她先后獲敬業(yè)奉獻類“湖南好人”、湖南省首屆“最美醫(yī)生”等榮譽,2023年榮獲“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”。
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
高壓氧治療是讓患者在高于1個大氣壓的環(huán)境下,呼吸高濃度氧的治療方法。高壓氧對于60多種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。
因高壓、濃氧易燃易爆,有諸多風險,楊麗萍每天上班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:“我會把醫(yī)院給患者準備的純棉衣服口袋剪掉,還要把患者自己的衣服每個口袋都檢查一遍,不能攜帶危險物品進倉。”
翻開楊麗萍的高壓氧艙操作記錄,100分鐘的吸氧治療里,有4次加壓和4次減壓操作。平均10多分鐘,她就要用對講機提醒艙內患者注意事項,并完成相應操作。其余時間,她要盯著艙內電子監(jiān)控畫面和壓力表數(shù)值,記錄、觀察每位患者治療情況,與患者“同呼吸”。每次患者進艙治療前、出艙后,楊麗萍都要做好艙內衛(wèi)生,堅持每艙消毒。
高壓氧室是楊麗萍一個人的“戰(zhàn)場”。她不僅醫(yī)生、護士、衛(wèi)生員“一肩挑”,還要承擔設備調試與資料庫的工作,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。
2015年前,華容縣人民醫(yī)院高壓氧室使用的是一臺單人高壓氧艙,每艙只能容納1人吸氧治療,患者治療從早上一直排到晚上,楊麗萍經常忙得顧不上吃飯。
搬遷新院后,新的高壓氧艙可同時容納16人吸氧治療,這也無形中給楊麗萍的工作“擴容”。為了新設備盡快投入使用,楊麗萍獨自承擔從設備調試到規(guī)章制度建立與完善的工作。2016年,她又從無到有建立起完備的高壓氧治療資料庫。
幾乎每天堅守在高壓氧室
為保障患者治療需求,“白加黑”“5加2”成了楊麗萍的家常便飯。
每年春節(jié)期間,是一氧化碳中毒高發(fā)期,時常有患者半夜被送到醫(yī)院,需及時進行高壓氧治療。楊麗萍連續(xù)19個除夕和大年初一都在高壓氧室,未與家人過一個完整的春節(jié)。2020年除夕,她從死亡邊緣“搶”回來11名重癥患者。
“雖然每天都很累,但是看到患者一天天好起來,心里還是暖暖的。尤其是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救回來的時候,那種喜悅是什么都不能替代的。”楊麗萍說。
同事們難以相信,“工作狂”楊麗萍一直背負哮喘的病痛。長期高強度、超負荷工作,導致她頻發(fā)哮喘。2019年5月,她因哮喘急性發(fā)作,暈倒在崗位上,被緊急送入ICU搶救。蘇醒后第二天,她又堅持照常上班。
2005年,楊麗萍的丈夫罹患重癥胰腺炎,住院期間多次病危,她都沒有請一天假去陪伴。后來,丈夫兩次手術,她也未能陪伴。有同事不解:“你為什么不請假去陪伴一下愛人?”楊麗萍說:“作為妻子,我何嘗不想去陪伴他;只是我一走,高壓氧室就要關門,耽擱患者治療。”
絕不放棄任何一個患者
絕不放棄任何一個患者,是楊麗萍的初心。
一次,在廣東就讀的大學生崔燦一氧化碳中毒,在當?shù)蒯t(yī)院治療后并未蘇醒。回到老家華容后,崔燦在華容縣人民醫(yī)院繼續(xù)進行高壓氧治療。
為了讓崔燦盡快蘇醒,楊麗萍制定詳細的治療方案,并根據(jù)病情變化數(shù)次調整方案。
為了安撫家屬,楊麗萍總是給他們鼓勁打氣。考慮到患者家屬來自農村,家庭經濟比較困難,她為崔燦家屬尋找便宜的出租房,還不時為他們帶來飯菜;請人教會崔燦母親做毛線鞋,尋找銷售渠道,盡其所能幫助崔燦家緩解經濟壓力。
2個月的精心治療后,崔燦奇跡般蘇醒。又經過4個月的治療,她終于能說會笑,康復出院。
接受高壓氧治療的患者多數(shù)久病,有的進艙感到壓抑害怕,楊麗萍就站在高壓氧艙窗口前,一站就是1個多小時,讓他們安心治療。病人抵觸進艙,楊麗萍耐心勸導。哪怕有時被情緒不穩(wěn)的病人“誤傷”,她也不放在心上,臉上總是掛著笑容。
患者口口相傳,都說楊麗萍不是親人,勝似親人。(來源:湖南日報 全媒體記者 馬如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