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那張笑臉》。作者:駱志平 朗誦:張爍今

湖南雷鋒紀念館雷鋒生平事跡陳列館二樓展廳“陽光雷鋒”照片墻。圖片來源:湖南雷鋒紀念館 周燦黎 攝
雷鋒離開我們60年了,那張陽光帥氣的笑臉從未離開過我們。22年的生命,短暫得讓人心疼,但留下的那張笑臉,卻是一個永恒的春天。
小時候,我和其他小朋友一樣,都是唱著《學(xué)習(xí)雷鋒好榜樣》長大的,而今這首歌曲依然唱遍祖國的大江南北,成了經(jīng)久不衰的經(jīng)典。雷鋒精神很樸實,無需華麗的詞藻來修飾,有些人弄不明白雷鋒精神是什么,其實雷鋒精神都寫在了這首旋律優(yōu)美的歌曲里。

1963年3月5日,毛澤東“向雷鋒同志學(xué)習(xí)”題詞發(fā)在人民日報。圖片來源:湖南雷鋒紀念館

湖南雷鋒紀念館雷鋒生平事跡陳列館三樓展廳——黨和國家領(lǐng)導(dǎo)人題詞和講話場景。圖片來源:湖南雷鋒紀念館 曾祥平 攝
1963年3月5日,毛主席大筆一揮,“向雷鋒同志學(xué)習(xí)”七個瀟灑飄逸的字體便落在了人民日報最搶眼的位置,從此每年的3月5日就成了“學(xué)雷鋒紀念日”,而那堪稱毛體經(jīng)典的七個字也成為了英雄贊歌里最美的符號。如今老一輩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的題詞早已擠滿了湖南雷鋒紀念館的石刻碑廓,一代又一代的新時代雷鋒,也從各自平凡的崗位匯入到了雷鋒紀念館名錄上。雷鋒從一個普通名字,已書寫成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。現(xiàn)在寫紀念雷鋒文章的人依然很多,好多放在了三月的春風(fēng)里,總希望用時代的文字呼喚出更多的雷鋒。
雷鋒如果在世,今年82歲,早已是街坊里的老爺爺。不知他是否還生活在北方的軍營里?亦或是早已回到他魂牽夢縈的家鄉(xiāng)?但有一點可以肯定,那張陽光燦爛的笑臉一定飽含了生命的喜悅,做過的好事一定不止一火車,寫下的日記也一定比《南來的燕子》更精彩。

雷鋒用過的9本日記本。圖片來源:湖南雷鋒紀念館
20多年前在湖南雷鋒紀念館工作時,我用心翻閱過雷鋒的日記,日記本很簡單,扉頁上的毛主席語錄十分溫暖,日記一共9本177篇,斜著的字體呈現(xiàn)出一往無前的姿態(tài),每個字都很純粹,比泥土還芬芳,一看就知道是靈魂里開出的花朵。

湖南雷鋒紀念館雷鋒生平事跡陳列館《六叔奶奶的愛》泥塑場景。圖片來源:湖南雷鋒紀念館 魏正民 攝
雷鋒是個幸運的苦孩子,不滿七歲就成了孤兒,跟著六叔奶奶討米,吃百家飯讓他嘗足了舊社會的苦;14歲時,一條鮮艷的紅領(lǐng)巾把他系在了黨的懷抱里,從此雷鋒就把黨來比母親;16歲當(dāng)通訊員,時任望城縣委書記張興玉用撿到的螺絲釘給他講了一個“螺絲釘很小,用途很大”的道理,他默默記在心里,不論在哪個崗位都把自己擰成了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;18歲去團山湖開拖拉機,那份喜悅呵!都寫到了南來的燕子里;后來追隨北上的火車去鞍鋼煉鋼,撫順當(dāng)兵,一張娃娃臉,漸漸長成了一張青春燦爛的模樣。

1958年11月,雷鋒赴鞍鋼途經(jīng)北京天安門留影。圖片來源:湖南雷鋒紀念館
他熱愛毛主席,去鞍鋼時特地繞道去天安門前照了那張帥氣相片。從此,他把《毛澤東選集》當(dāng)作糧食、武器和方向盤,當(dāng)成他生命中不滅的燈塔。如果你是一滴水,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;如果你是一粒糧食,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……他用《人生七問》詮釋岀生命的價值和意義,以至于毛主席看了他寫的日記,也直夸“這娃不簡單,文字里有點哲理”!
人們都說雷鋒是個好孩子,其實雷鋒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。新中國能從苦難中站起來,付出了無數(shù)人的犧牲,能從舊社會走過來的老百姓是幸運的,新中國的燦爛都寫在了人們的笑容里。雷鋒是新中國乳汁哺養(yǎng)長大的,是黨和人民給了他幸福的生活,從彭德茂鄉(xiāng)長送他去龍迴塘小學(xué)上學(xué)起,他就成了新中國懷抱中笑容最多的孩子。

雷鋒手持鋼槍照片。圖片來源:湖南雷鋒紀念館
雷鋒個頭不高,在鞍鋼工作時差點沒能開上推土機。后來他貓著腰開起了“大高個”——斯大林C-80號推土機,很快就成為了一名合格的推土機手;在部隊的日子,他刻苦訓(xùn)練的身影最多,手上的鋼槍握得最緊,汽車也擦得最亮;在《毛澤東選集》的指引下,很快又成為了毛主席的好戰(zhàn)士,優(yōu)秀校外輔導(dǎo)員、節(jié)約標(biāo)兵、撫順市人大代表,燦爛的笑容登上了《解放軍畫報》。

馮健。圖片來源:湖南雷鋒紀念館
雷鋒最喜歡的馮健姐姐是毛主席三次接見的勞動模范,馮健曾寫信鼓勵雷鋒:“只要你好好工作、好好學(xué)習(xí),做出成績,你一定能見到毛主席!”現(xiàn)在回首往事,馮健姐姐還很驕傲,當(dāng)然,我們也要為當(dāng)了一輩子活雷鋒的馮健姐姐,豎起大拇指。
雷鋒的很多文學(xué)作品寫在家鄉(xiāng)的土地上,燦爛的笑容大多聚焦在部隊這個大熔爐,湖南雷鋒紀念館所在地望城就是他扎根吐芽的地方,而花兒碩果大多掛在了北方的藤架上。
其實雷鋒在北方生活的日子并不久,現(xiàn)在北方也把雷鋒當(dāng)成了撫順人,這讓望城人民頗感有面子,我去過撫順兩次,可能是雷鋒在撫順做的好事太多了,街道上雷鋒畫像掛得多,一路上感覺撫順人的笑容也和雷鋒一樣好燦爛。
在雷鋒紀念館工作最大的收獲是一張笑臉、幾本日記,還有那首天天縈繞耳邊的好歌曲,這些都是最美的精神食糧。剛開始辦展時,家鄉(xiāng)還不富裕,館里的經(jīng)費十分緊,外出宣講也是手提肩扛的流動展,出趟差總會心念著如何節(jié)約點。記得有次去北京,幾頓吃的都是一碗街頭面,但那時候內(nèi)心很快樂,覺得自己也活出了雷鋒的樣子。

湖南雷鋒紀念館。圖片來源:湖南雷鋒紀念館
有一段時間,人們都說雷鋒叔叔沒戶口,三月來四月走,那時街頭巷尾確實有些冷漠,人們撫摸著鼓鼓囊囊的口袋,卻找不到快樂的理由。甚至還有人懷疑起雷鋒叔叔存在的真實性,這是一種失去靈魂的恐慌,比口袋里少幾個銅板更可怕。還好,雷鋒很快又回來了,比過去更顯精神,雷鋒紀念館也長成了大個子,不再是那副寒磣相。
現(xiàn)在再去雷鋒紀念館,還是過去那么熱鬧,孩子們的笑容依然很燦爛,廣場上播放的還是那首百唱不厭的《學(xué)習(xí)雷鋒好榜樣》。這些跳躍的音符,在我聽來就像三月的雨點,不單能滋潤出泥土的芳香,更能催開枝丫上站立的花蕾。
雷鋒離開我們60年了,那張青春帥氣的笑臉已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幸福的模樣。雷鋒叔叔永遠不會老,因為我們都期待和雷鋒一樣,因燦爛別人而燦爛自己。(作者系湖南雷鋒紀念館原館長 駱志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