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19日正月十二,郴州莽山瑤族鄉(xiāng)一場特殊的民俗節(jié)日——“起春節(jié)”在鐘家村、西嶺村舉行,瑤族賽鼓、吃門板飯、舞香火龍輪番上演,吸引了攝影愛好者、文化研究愛好者、周邊鄉(xiāng)鎮(zhèn)村組群眾等上萬人觀演,再現(xiàn)了這些漸被大家所遺忘的文化盛宴。在喜慶熱鬧、健身娛樂、競技交流、祈福送福的同時,也告訴大家,春天到了,準備新的一年的春耕備耕了。
起春節(jié),當地瑤族舊時每年舉行刀耕火種、開山辟嶺的春耕紀念日,意在催春,祈求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,有歌會、賽鼓、舞龍等活動,十分熱鬧喜慶。之后,人們紛紛開始新一年的勞作。
上午,傳統(tǒng)瑤族賽鼓盛大敲響,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,在鐘家村和西嶺村之間的樂水河兩岸,身強力壯的鼓手們掄起手中的單面“牛皮鼓”,不斷向對方發(fā)出挑戰(zhàn),鼓聲擂動,震耳欲聾,響徹云霄,婦孺老少站在河邊的田野上為各自鼓隊齊聲吶喊,嘹亮的吶喊聲、鼓聲一浪蓋過一浪……最后,在雙方不分勝負,握手言歡。莽山瑤族賽鼓活動源于明清時期,起初只是農民敲打竹竿發(fā)出聲響來驅趕偷食莊稼的野獸,后來漸漸演變擊鼓、村與村之間的節(jié)日比賽。
賽鼓現(xiàn)場
追鼓現(xiàn)場
中午,一場特色莽山瑤族特殊風俗:吃門板飯、流水席開始,竹筒酒杯、大塊團子肉等上席,瑤族男女唱起了瑤家敬酒歌輪番敬酒,熱情好客、歡聲笑語。過去的山寨難得有十戶以上人家,如果突然有上百人的喜事用餐,就把每家每戶的桌子全部借過來也不夠,門板家家有,也遠比一張桌子的面積大,于是,卸門板當飯桌,架在長條凳上,謂之門板飯。同時,從正式開餐后,任何時候都可以輪流上坐開吃。吃門板飯、流水席成了莽山瑤族的又一個風俗。
天色漸漸暗下來,人們早早地就從家里走出來,有的還自帶著香,說要插在龍頭上,討個好彩頭,稻草龍身插了幾千根香,香火連成了一條火光紅龍。人越聚越多,翹首期盼早點舞動。吉時已到,密集的嗩吶聲、鼓點聲響徹村莊田野,一條9拱約18米的火龍,香火星星點點,裊裊煙氣,火紅一片,跟隨火龍珠騰空舞動,周圍一片叫好聲。接著,進入祠堂祭拜祖先,避邪祈福。最后焚龍下河、送之東海。賽鼓第六代傳承人及香火龍隊傳人鄧順斌說,賽鼓、舞香火龍的傳統(tǒng)技藝代代相傳,昭示興旺,祈求吉祥。
香火龍隊正在舞龍
據了解,當地劃撥文化引導資金挖掘傳承莽山瑤族習俗文化,在莽山民族中學每年開辦培訓班,讓民俗文化“進課堂”,結合莽山旅游組織業(yè)余隊伍,舉行一些演練、表演,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,賽鼓、香火龍于2012年列入郴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,目前正在申報省級保護。(稿源:宜章新聞網 記者 劉從武 譚戈 張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