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穿過老舊居民樓的“夾縫”,灑在衡陽市石鼓區(qū)人民路小學的綠茵場里。正在上體育課的孩子們看到來訪客人,紛紛停下腳步主動問好,還熱情地講起“剛直十禮”的典故——“這早已成了孩子們刻在骨子里的習慣。”人民路小學黨支部書記李凌云笑著解釋。
人民路小學是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,文明之風在這里早已留下深刻的烙印。日前,經(jīng)復查評估,該校確認繼續(xù)保留“全國文明校園”榮譽稱號。
文脈傳承“剛直”基因
人民路小學創(chuàng)辦于1944年,坐落在石鼓區(qū)人民路中段——明代桂王府遺址上,前身為紀念晚清中興名臣、兵部尚書彭玉麟的剛直小學,血脈中自帶獨特的文化基因。
學校編寫了《剛直十禮》《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經(jīng)典誦讀》《中華傳統(tǒng)美德》三套校本教材,把彭玉麟治水救災、拒受饋贈的故事都編了進去。

詩禮文化長廊。
黑板上,老師們用粉筆勾勒出彭玉麟的畫像,透過那堅毅的神情、深邃的目光,向孩子們詮釋“不要錢、不要官、不要命”的“剛直”精神。
也是從入學那天起,老師便告訴孩子們:“做人要正直擔當,像彭爺爺那樣,該說的話要說,該做的事要做。”
“傳幫帶”里出名師
教學樓前,那座格外引人注目的師生情雕塑,靜靜訴說著它的原型人物——全國“三八”紅旗手熊連生老師默默耕耘數(shù)十載的故事。
在每周的集體備課會里,無論是教學名師,還是“初出茅廬”青年教師,大家一起攤開課本,坦誠切磋教藝。而通過“青藍工程”,新入職教師與老教師結(jié)對,把良好的師風代代相傳。

勞動課上,巧手制青團。
在“傳幫帶”的教育接力中,“剛直”的師德師風始終煥發(fā)光彩。如今,校內(nèi)109名教師里,擁有特級教師2人,培養(yǎng)出省教學能手3人、市區(qū)級教學能手7人、市區(qū)級骨干教師38人、市區(qū)級學科帶頭人3人,有13人獲得全國勞模、三八紅旗手等國家級榮譽。
文明在“小堅持”中閃光
文明教育的根,也扎在學生的“小堅持”里。當記者走進校園,他們會好奇又禮貌地問:“叔叔,你們是在采訪什么?”
清明在烈士陵園祭奠英烈,孩子們巧遇消防救援隊伍。他們主動地立正、敬禮的畫面被衡陽日報記者偶然拍到,在網(wǎng)絡(luò)上引發(fā)數(shù)十萬瀏覽量、上千條評論。而在日常學習生活中,他們主動整理圖書角、幫同學撿作業(yè)本……

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“我和國旗合個影”。
這些“小事”,最終暖了家長的心:“孩子現(xiàn)在會主動幫奶奶拎菜了。”“昨天我和孩子爸吵架,他突然說,‘媽媽,剛直的人要好好說話’,把我們都逗笑了。”
“文明校園不是一塊牌子,是教師的日常、孩子的成長,是我們80年堅守的‘剛直’初心。”李凌云介紹,學校構(gòu)建了“學校—家庭—社會”三位一體的德育網(wǎng)絡(luò),打造“多特德育”品牌陣地,定期舉辦校園文化節(jié)、藝術(shù)節(jié)、體育節(jié)等特色活動,讓文明教育浸潤日常,厚植文化根脈。(來源:衡陽文明網(wǎng) 掌上衡陽客戶端 全媒體記者 羅文鵬)
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設(shè)辦公室 主辦
聯(lián)系電話:0731-82217063 傳真:0731-82217063 投稿郵箱:wenminghunan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