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昭炎在“小書屋”輔導少年兒童學習。攸縣縣委宣傳部供圖
近日,參與“文明中國·看湖南”主題采訪活動的新華網(wǎng),刊發(fā)全國第七屆道德模范夏昭炎專訪文章,報道他“種”文化的故事。報道稱,從三尺講臺到農(nóng)家書屋,從育人殿堂到鄉(xiāng)村講堂,從繁華都市到“鄉(xiāng)間舞臺”……今年90歲的夏昭炎和老伴楊蓮金回鄉(xiāng)20年里,為鄉(xiāng)親們“種”出一片盈滿書香的“文化田”。
休閑娛樂
從聚眾打牌到群歌群舞
來到株洲市攸縣譚家垅社區(qū)高橋文化活動中心,只見這里熱鬧不已,農(nóng)忙之余的村民在優(yōu)美的音樂中翩翩起舞。
“拆了兩棟房,填了一口塘,建了個廣場,老百姓喜洋洋。趕上了新時代,感謝共產(chǎn)黨!”楊蓮金老人對每一位前來參觀的人熱情洋溢地介紹這里的變化。
2004年,在湖南科技大學任教幾十年的夏昭炎教授攜老伴回鄉(xiāng)養(yǎng)老,看到鄉(xiāng)親們沉迷打牌,孩子們到處瘋跑,心里頓感著急:“農(nóng)村的文化生活太匱乏了。”
夏昭炎決定,要把文化的種子撒進鄉(xiāng)村的土地。
他整修老宅后,在家辦起借閱室。村民們紛紛鼓勵自家孩子去他家看書。
但大人們還是未離開牌桌,楊蓮金此時便出馬了。
她不厭其煩地勸說婦女們到廣場上跳舞,起初大家都顯得難為情,只有寥寥數(shù)人參加。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堅持,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,不少老人和孩子駐足觀看,氛圍越來越熱烈。后來,村民的日常休閑從聚眾打牌變成了群歌群舞。
如今,每天傍晚,一群婦女聚攏過來,隨著音樂響起,她們在歡快的節(jié)奏中,舞動輕盈的身形,洋溢幸福的微笑,每一個人都沉浸在歡樂氣氛之中。
看管模式
從到處瘋跑到聚集看書
開卷有益,書香致遠。廣場旁邊的小書屋,也是村民和孩子的好去處。
2009年,書屋開張時,夏昭炎挨家挨戶邀請,但他發(fā)現(xiàn),許多老年人不識字,看不懂書和報。于是他辦起了老年學校,在祠堂的空地上支起一塊黑板,為一群頭發(fā)和他一樣花白的鄉(xiāng)親們上課。
衛(wèi)生系統(tǒng)退休的楊蓮金發(fā)現(xiàn),鄉(xiāng)親們缺少醫(yī)療保健知識,很多人生活方式不健康,她就利用自己所學,開設老年保健知識講座,帶領大家養(yǎng)生、健身。
慢慢地,老人和小孩都成為書屋的常客,老人也更懂養(yǎng)生,小孩更愛學習。
小書屋目前藏書超過2萬冊,總借閱數(shù)達到1萬多本,還升級為攸縣圖書館高橋分館,在界江、南田、陳家場、荷葉塘、杏塘、佳臺村設立了6個分借閱點,一舉下了6個“蛋”,讓圖書“漂流”。
教學方式
從單個輔導到集中授課
廣場旁邊還有一所“少兒假期學校”引人注意。一樓擺滿了電子琴,是音樂教室;二樓放置了課桌椅和黑板,是文化課教室。這和公辦學校的課堂別無二致。
小課堂緣起夏昭炎的小孫子夏悅然。上中小學時,他每年暑假都要從北京來湖南鄉(xiāng)下,由夏昭炎夫婦輔導學習。
一天,夏昭炎對老伴說:“一頭牛是放,一群牛也是放。我想把村里那些沒人管的孩子都管起來。”
就這樣,夏昭炎很快召集起幾個小孩,和小孫子一起學習,家里儼然成了幼兒園,整天洋溢著孩子們的書聲和笑聲。
隨著前來學習的孩子越來越多,夏昭炎于2011年打造了“少兒假期學校”。
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隨之加入支教隊伍。如今已是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的夏悅然,每年暑假都會回到這里為孩子們授課;在“少兒假期學校”成長起來的本村孩子夏陽洋,如今站在授課講臺上,看著臺下的孩子,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。中南大學、湖南科技大學、湖南信息學院、湖南環(huán)境生物技術學院在這里掛牌“社會實踐基地”,每年暑假組織多名大學生前來支教。
起源于譚家垅社區(qū)的攸縣“門前三小”(“小廣場”“小書屋”“小講堂”),目前已在攸縣全縣推廣打造800多個點,成為全國農(nóng)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。(來源:株洲晚報 融媒體記者 姚時美)